番外篇 三国演义十大疑惑
(以下内容摘自网络,也有不少是小白自己添加的,有些观点并不是小白提出,随便看看吧。)
十大疑惑之十:血战宛城。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后面还有一大堆。这就是我最早接触的三国武力排行。典韦是其中最奇怪的一个,当时非常纳闷这家伙没什么经典战例,跟谁都没怎么打过排名怎么这么高。看看排名靠前的,吕布,谁都知道最厉害,当之无愧的第一,赵云,超级偶像派武将(幸亏那时没有F4),排名比他低的关羽马超,一个是武圣,一个逮谁跟谁掐还没输过,怎么就让典韦这厮占了这么高的位置。典韦在曹军中的地位与赵云类似,是曹操的警卫队长,救过曹操几次,也曾和许储打成平手,可对这些总不如宛城之战那样印象深刻。想起典韦,总是浑身是血独守辕门的形象。宛城让典韦一战成名,但是怎么就能力压一大堆人,跃居第二呢?
十大疑惑之九:六出祁山。
诸葛亮跟随刘备打了半辈子江山,白帝城受托孤后继承先帝遗志,念念不忘北伐,六出祁山终于无功而亡。这些本身就已经非常传奇了,再加上老罗的偏心,这一段更显得神乎其神。蜀国国力不强,但有险可守,励精图治、不以卵击石应该是比较明智的,大权在握的诸葛亮也大可当个几十年太平宰相。诸葛亮并不是不懂得以正合,以奇胜的道理,但是他输不起,所以他必须保证不败,所以诸葛用兵一生谨慎,所以当他遇上司马懿这样旗鼓相当的对手时,不行险就是对方不涉险,不败就意味着不胜。偶然的败因因为丞相输不起屡屡成为必然,必败的命运成就了六出祁山的传奇。
十大疑惑之八:赤壁之战。
曹军先采用压服策略,同时迅速组建了强大的水军,可以说尽占优势。唯一的失误在于没有考虑到周瑜全面反攻的可能,而周瑜抓住了对方的弱点,通过周密的布置,夹杂大量的计谋,反间计、苦肉计等再加上庞统的连环计,一举击溃曹军,奠定了自己的千古美名,纵有百气周瑜也不足以撼动。赤壁之战,论其知名度可谓千古一战。不只是演义,便是在历史上也很出名,因此在演义中也有几十章的内容依次铺垫直至高潮,精彩绝伦。但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以弱胜强的战役不胜枚举,其中也有很多对中国当时局势的改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独有赤壁之战能得到这样的殊遇?
十大疑惑之七:长板坡。
可能老罗觉得骑着一匹大马在步兵中冲个来回并不是太困难,才多以单挑来刻画武将,直到长板。冲一个来回不太困难,冲七个来回大概也就是比较困难,但如我们所知,赵云在这七个来回里是带着任务的,这个任务就是找到并与简雍等人对话,根据对话最终找到一个叫阿斗的过关条件,触发靡夫人跳井事件后与张飞对话才能过关。天幸赵云不用找我媳妇对话问路,否则肯定被我媳妇东南西北乱指一通,就有100条命也搁在长板坡了,老罗才是游戏任务的初始设定人啊,不止如此,还凭借这一战塑造了一个在人们心目中足足两千年的神勇赵子龙形象。
十大疑惑之六:关羽。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注定成为一个传奇。作者为了成就这个传奇,为关羽做了许多特殊的安排。华雄出来,关羽上去就给砍了,此酒尚温;等吕布出来的时候,却从来都是张飞上去挑,面对巅峰吕布,或者说就是为了充当关羽的炮灰。长板坡摆明了是不胜之仗,关羽于是就去借兵去了,没赶上。所以所谓的常胜将军唯有赵云赵子龙实在大谬,真正常胜的还有关云长。那种叫什么鸟来得,没有腿,一出生就不停的飞,他落下的时候就是他死的时候。关羽也是这样,他上场就横扫一切,白衣渡江写的不是他的败,而是他的死。
十大疑惑之五:曹操。
曹操的诗作完全摆脱了帝王的窠臼,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一丝暴发户的骄矜。“对酒当戈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可以看出,曹操的诗,完全是以一个诗人的态度来写的,抒发的是诗人曹操复杂的内心,而不是权相曹操的帝王情怀。其用典之巧也令人赞叹。宋代以前诗词中的用典常是诗人对前辈的敬礼,比如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就比较典型,特别是汉代,诗作或从诗经(乐府),或从楚辞(赋),这种对前辈的敬礼与膜拜比比皆是。而曹操这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用典不着痕迹,立意完全超越了前辈,可以说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十大疑惑之四:隆中对。
后来心怀天下的刘备排除万难见到了年轻的诸葛亮。此时的孔明先生与后来一生不行险的诸葛丞相并不一样,就像现在的年轻人突然得到重用一样,心情激动的他自然的产生了肝脑涂地以报君恩的想法(他后半生对此的坚持当然更不易)。鲁迅说三国把诸葛亮过于神话了,我觉得他说的对,如果老罗按照我的想像来描述君臣间的这次对话,诸葛亮的形象将鲜活的多,同时,也可爱无比,对,无比。不管怎么说,隆中对出现了,鱼和水相遇了,君臣从此开始一步步的实现他们对天下的规划。隆中对,视天下英雄如无物,是刘备孔明的豪情。
十大疑惑之三:百骑劫曹营。
与其说是疑惑,不如说是传奇,比赵云七进七出,张飞当阳桥,文鸯单骑闯雄兵等还要奇。传奇这个词大概属于现代语中和古文中意思大相径庭那种。古文中也有这么一个词,感觉意思重在“奇”,是以所谓唐人传奇多为神鬼妖狐,什么奇写什么。到了明清小说更常将历史上的人物搞得神乎其神,不足为信。所以与国外不同,我们的英雄虽也有丰功伟绩,却少有具体的传奇——比如林肯捡硬币那类,那种短而具体,传神而有力度的人生片断。百骑劫曹营多多少少有些象外国的故事。主人公甘宁可信又不可思议地创造了这个传奇。
十大传奇之二:威震逍遥津。
张辽,有武勇,有将略,有忠义,有作说客的才能,是三国第一狂——关羽的好友。张辽这一段,我是当信史来看的。其中唯一不太可信的,就是“贼来乃发”这个曹操的锦囊妙计。不过,即使有这个锦囊,曹操也只是划定了这么一个以攻为守的方向,谁知张辽直接以突袭退敌,这样的结果恐怕是曹操也始料不及的。王歆说“辽能全功,或端赖权之功耶?一笑。”也只一笑而已。与赵云的冲阵相比,一个是劣中求胜,一个是败中求存,张辽占了上风。威震逍遥津是名将的传奇,壮哉文远,三国第一名将。
十大传奇之首:桃园三结义。
刘关张兄弟每次回想起桃园结义之时,都会想提一坛好酒,将兄弟三人聚齐,共谋一醉,我甚至可以看到杯盏之间兄弟眼角的泪花。在漫长的戎马生涯中,他们越来越明白当初的承诺有多么沉重,也越来越感激上苍赐给他们这样的兄弟。桃园三结义是一个终结性的传奇,整个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这个传奇的注脚。这个传奇也为人与人之间增加了一种新的关系,虽然两千年后有个叫古龙的说兄弟是用来出卖的。
………………
总的来说,对于原作者的观点小白只赞同一半,最主要原因是立场的不同吧,原作者是小编,涉及的范围很广,所以理解可能不怎么深,而小白是写网文这种不怎么严谨的小说的,但是比较喜爱三国,相对理解也深入一点,而且三国是本小说,和我应该有相同的地方……
不过以上内容看看还是不错的,就当丰富一下理解吧。
再补充一个脑洞很大的兄弟推理出来的故事:
读过《三国志》的朋友一定知道,真正斩华雄的是孙坚,和关羽没有一分钱的关系,为何罗贯中要如此安排,而且就算要把孙坚的功劳转嫁到关羽身上,为何又要用潘凤来做无谓牺牲呢?
现在,让我们来到数十年后,兵败麦城的关羽被东吴大将潘璋手下马忠所擒,被孙权杀死。
你明白了么?这是一个因果循环,罗贯中是一个很尊重历史的人,他不会乱改历史,他之所以抢孙家功劳,是因为日后他正死于孙坚儿子之手,既然他让关羽抢了孙家的功劳,他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暗示,让我们明白,所以,在演义里,事实上是关羽抢了潘凤的功劳,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华雄可以一招杀死孙坚手下大将祖茂,又连杀袁术手下余涉和潘凤,关羽在三国演义里并非神勇之人,他与被张飞轻松杀死的袁术帐下纪灵大战五十回合都不分胜负,怎么就能瞬间杀死华雄?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华雄其实已经死了,而杀死华雄的当然是前一个与华雄交战的潘凤,那么潘凤又是怎么死去?正式被关羽暗箭射杀,所以日后关羽从不射箭,直到水淹七军,他才再次射箭,这也是作者留给我们的线索,当时关羽用冷箭射死庞德副将,以关羽的仁义名声,为什么要暗箭射死庞德手下?这是在复现他暗杀潘凤的过程:
以韩馥这无能之辈,如何能占据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中原沃土,正是因为有中原战神潘凤,为什么袁绍不带颜良文丑就进军汜水关,正因为联军中本来就有无双上将潘凤,在潘凤面前,颜良文丑都不值一提,袁绍有自知之明,当然不会自取其辱。大家再想一想,在俞涉被华雄斩杀后,联军并未慌乱,而潘凤死后,联军陷入空前的恐惧与混乱中,袁绍开始感叹没带颜良和文丑。这正说明了我的观点是正确的,潘凤在联军中拥有崇高的威望,是中原战神,无双上将。
再看关羽此时突然从人群中钻出来请战,我们看演义,凡是关羽张飞在一起,几乎都是张飞先请战,为什么偏偏这次是关羽请战?正因为他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他已经借潘凤之手把华雄打成重伤,自己其实只是去捡人头而已。这里又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大家还记得关羽当时的职位么?对!他是马弓手!什么是马弓手!就是使用弓箭作战的骑兵,他作为一个骑兵,完全有条件在华雄与潘凤单挑时作为联军压阵的士兵站在潘凤的背后,罗贯中真的不能再写的更明白了,再写就没意思了。